大畈镇“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5-11 字体:【

大畈镇“十四五”发展规划

大畈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追求,围绕“绿色发展,山水富民,旅游兴镇”的思路,把握重点强基础、突出重点补短板、打造亮点扬优势,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旅结合的全域旅游格局、美丽宜居的新乡村风貌。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增发展动能。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契机,主推枇杷、油茶、桔橙等绿色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发展壮大富水湖南岸3万亩油茶基地、长滩2万亩橘桃基地、板桥至大坑公路沿线2万亩枇杷基地,构建“一湖两线”(环富水湖、幕阜山旅游公路沿线、富水湖南岸公路沿线)林特经济带,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为大畈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增绿色新动能。同时,推动农业发展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村委会+农户”的“4+”模式,完善龙头带动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公司、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科学调度、技术服务等功能,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探索构建种植—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对接国家枇杷特优区项目,通过以奖代补,鼓励群众发展壮大枇杷产业,力争每年新增枇杷种植面积2000亩,打造3个标准化枇杷采摘园,形成规模效应。并以此为基础,引导龙头企业开发枇杷上下游产业,发展以隐水枇杷为源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推出个性化高端定制产品,提高枇杷附加值。

以农旅产业为支柱,壮大经济体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的湖光山色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大畈经济社会建设,协力支持推进隐水洞5A景区创建、富水湖湿地公园大畈水域周边基础设施配套,深耕开发龙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阳春园传统手工食品体验馆、八福康枇杷产业园、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有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有规模的生态农业项目,统筹保护开发西泉传统村落、白泥谭氏宗祠、王氏宗祠古民居、苏维埃会议(1930年3月)遗址、肖克允烈士墓等人文资源,推动大畈镇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构建较为完善的全域旅游格局,推动大畈镇特色产业链条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大畈镇全镇“旅游名镇”创建成果。融入旅游功能、文化元素,保护开发小镇特色景观和镇村连片景观带,发展民宿、农庄等新型旅游业态,促使产业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形成特色产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主辅配”产业协作、“上下游”产品协调的集群发展态势。同时,结合大畈镇实际,挖掘亮点,适时邀请各级媒体前来采风,多媒体、多形式宣传,提高旅游名镇的公众知晓率,不断集聚人气,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式,继续坚持谋划举办“通山县大畈枇杷旅游节”,组织开展“枇杷仙子”甄选、“环富水湖健康快乐跑”、文艺演出、美食节等一系列枇杷小镇主题旅游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畈旅游名镇建设之美,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争取更多的媒体宣传关注,全面提升“洞府水乡,枇杷小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5年,全镇真正实现将旅游产业作为造福百姓的支柱产业,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夯牢建设基础。坚持质效兼取,在巩固提升板桥村、西泉村、隐水村、大坑村、下杨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及下杨村、大坑村、和平村、白泥村美丽家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进一步美化、绿化富水湖环湖公路,推动南岸公路二期板桥至杉木园段建设,巩固拓展“四好”农村路,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以更优的文化软实力和更美的人居环境夯牢“五个振兴”的基础,成就了大畈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底气、底牌。

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提升幸福指数。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完善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强化教育督导管理,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用好乡村振兴学院、农民夜校等基层阵地,积极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切实将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全面巩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充实基层卫生医疗专业人员队伍,建立起覆盖乡村功能完备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保率,扩大覆盖面,巩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争取到“十四五”期末,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继续夯实文体事业,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级文化广场,充实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积极对接“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人民群众精气神。强化基层依法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提升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 |
  • |
./t20220511_2621956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