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山100年㊵】三年游击战争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1-07-19 字体:【

1934年6月底7月初,湘鄂赣主力红军第十六师在龙门山失利,师长高咏生牺牲,余部200余人进入冷水坪,编入红军独立第三师,这就是湘鄂赣革命史上的六七月事件。六七月事件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比中央苏区提前了3个月进入游击战争时期。在这艰苦的岁月里,建立在通山境内的河北特委、通山县委、咸蒲崇通中心县委、龙武县委在湘鄂赣省委、鄂东南道委的领导下,组织通山人民坚持游击战争,保住革命红旗不倒。


六七月事变后,敌驻防通山与大畈特别区,强占了通山富水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对通山苏区实行“驻剿”,通山苏区大部分沦陷为白区。1934年8月下旬,鄂东南道委在冷水坪召开了鄂东南工农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大冶、阳新、通山、鄂城、瑞昌、武宁、修水、咸宁、蒲圻、崇阳、通城、龙武、修武崇通13个县的工农兵代表。会议认真地分析了六七月事件后的形势,决定把“巩固与发展鄂东南游击区,发展游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作为主要的战斗任务。10月,陈寿昌、徐彦刚、严图阁等率领刚收拢的红十六师流散人员与地方游击队约400人,来到冷水坪,与在冷水坪休整的红三师会合。是月,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等人在冷水坪召开了鄂东南党政军干部会议,吴致民、黄家高、曹玉阶、曹衍春、杨锡城、方步舟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集中鄂东南革命武装的问题,决定重建红十六师。会后,红三师1000余人与省委收集的部队约400人,合编为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方步舟,参谋长谭凤鸣,政治部主任袁洪国。红十六师下辖1个团和1个营,全师兵力1500人。这次改编后,自1930年7月创建以来,以“坚强苦战”的精神驰骋鄂东南屡建战功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的番号取消。

冷水坪中心根据地  鄂东南游击战争一开始,坚持斗争的党政干部分别转移到县里南北边境的大山中。为了互通情报,通山县红军独立营以游击方式,打通两条通往南北游击区的秘密交通线。这两条“红线路”的建立,接通了通山四周的河北特委、龙武工作团、咸蒲崇通边与修武崇通边苏区的联系,加强了在斗争中的互相配合和策应。1934年11月,新编红十六师由陈寿昌、徐彦刚、方步舟等人带领由冷水坪出发,经崇阳向平浏方向运动。在崇通边境老虎洞与敌遭遇,陈寿昌在战斗中中弹牺牲。部队返回冷水坪,安置好伤病员,在修武崇通游击区军民的支持下,进行适当的休整与补充后,在通山境内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1月1日,红十六师进攻大屋陈守敌新三旅二营,歼敌100余人。1月3日,在杨芳林一带歼敌1个营。数日后,红十六师转战宝石、横石等地,数战皆捷,拔除敌人碉堡10余座,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400余支。红十六师在通山的胜利,鼓舞了部队士气,增强了苏区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的信心,并为通山苏区游击战争的开展打开了局面。 1935年夏季以后,由于通山苏区失去正规红军这个支柱,道委与当地胡梓县党政机关实行一元化领导,流动游击,群众称之为“提包政府”,战斗在三界尖周围数十里山地间,斗争十分艰苦。在鄂东南的游击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通山驻敌将碉堡修到了冷水坪地区的出口处——大屋场。胡梓县委书记成其福与苏维埃政府主席戴德昌相继牺牲。道委又派刘赤英继任胡梓县委书记,在游击战争最困难的1936年,以刘赤英为县委书记的一班人带领冷水坪根据地军民风餐露宿,住山洞,吃野菜,艰苦地战斗在三界尖、冷水坪的深山野岭之中。鄂东南道委领导人秦化龙、江渭清、张藩、饶国树、刘士杰等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组织红军独立团、游击队到外线作战,以转移敌人目标,保证了三界尖根据地红旗不倒。1937年3月,坚强的湘鄂赣省委和驻西北代表团的领导人将湘鄂赣红十六师改编为湘鄂赣野战军,鄂东南红军独立团改编为湘鄂赣野战军鄂东南第3纵队,在傅秋涛、江渭清等人带领下坚持战斗。5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建立,主席傅秋涛。“军委会”派秦化龙等人再来通山,他们在通山的太平山、黄林洞、冷水坪、三界尖等地收集了一部分游击队战士,返回西北代表团所在地通城尖山铺,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平江嘉义参加整编。

九宫山游击区  中共通山县委程怡坤等人以九宫山为根据地,领导通山独立营配合红十六师战斗,把九宫山游击区扩大到宝石河两岸,成为道委联系各个苏区的桥梁。1935年5月,蒋介石调重兵包围湘鄂赣苏区。程怡坤、洪仗云奉命率通山独立营到外线作战,留程庆希在县内坚持斗争。6月初,程怡坤率部转战至江西铜鼓,在阻击敌人时壮烈牺牲。6月中旬,红军在通城麦市组织突围。19日,突围出来的四十六团、四十八团来到通山,在青山铺打了一仗,消灭了敌人1个营,缴获枪300支。20日,红军在高湖地区与程庆希领导的通山县游击队取得联系,程庆希向红十六师汇报了地方情况。6月下旬,红十六师攻下高湖民团的5个碉堡,彻底摧毁了谢维周经营多年的“土围子”。

太平山游击区  1934年冬,为了恢复太平山游击区,鄂东南道委扩大游击队伍,改龙武工作团为龙武通工作团。以机动灵活的方式在太平山区进行战斗,加上工作团成员大都是原龙武地区的骨干分子,熟悉情况,便于隐藏,很快地与上次在“清剿”时被敌人冲散而在当地坚持战斗的同志取得联系。先后摧毁金竹尖、果子树下、黄桥、石下等地碉堡,处决土豪劣绅“清乡团”头目,发展了黄林洞至太平山的游击区。1936年春夏之交,敌人在九宫山、太平山一带移民并村。修武通游击区遭到敌人多次袭击,修武通游击队坚持战斗到1937年5月,才转移到三界尖,后到平江参加整编。南山工作团在太平山、石埂山一带一直坚持到1937年8月才下山。1936年至1937年间,由于敌人反复“清剿”,来自通山、武宁、阳新等地苏区的流散干部、战士、通讯员、交通员、兵工厂技术工人50余人,汇集于太平山中,组织成一支红军游击队,以太平山的山洞作栖身之所,摘野果、挖竹笋、采野菜度日,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这支游击行动十分隐秘。直到抗日初期(1937年秋)国共合作时,仍有33人下山,在武宁的麻布街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被当地群众称为“太平山中的神兵”。

大幕山游击区  1934年10月,中共河北特委与河北工农红军游击大队组建,河北游击大队分成4个游击战斗队,1934年至1935年间,河北各地游击队依靠群众在大幕山外围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既保住了一块连片的游击区,也为红军医院伤病员的康复创造了条件。河北特委游击队的英勇战斗,深深鼓舞着大幕山周围的老苏区人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红军游击队建立起一条条秘密运输线,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机会给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衣、送盐、送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幕山的星星之火才一直没有被扑灭。1937年2月,红十六师在梅田失败后返回三界尖整编,大幕山区又遭到敌人重兵“清剿”。为了保证红军伤病员安全,宋运昌、叶发全将红军医院转移到深山隐蔽的岩洞中,然后率部在大幕山南麓打游击,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5至6月份,宋运昌、叶发全先后牺牲于东坑尾、曾家山。刘行之继任特委书记后,与特委委员贾必卿、通山县委妇女部长袁爱花等人带领游击队员继续战斗。他们避开敌人的多次搜捕,保卫了红军医院与伤病员的安全。7月,抗日战争爆发。大幕山中保存下来的革命力量,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

楚王山游击区  进入游击战争时期,咸蒲崇通县的斗争更为艰苦,以丁维嘹为中心县委书记的咸蒲崇通中心县委组成后,在河北特委与鄂东南道委领导下,在鄂南的咸蒲崇通边境开展游击活动。中心县委与鄂南独立团、游击队一道,以通山楚王山为中心根据地坚持斗争。但由于这一地区邻近粤汉铁路,敌三十三师重兵“驻剿”,边区军民战斗频繁,部队不断减员,中心县委辖区又不稳定。1935年3月丁维嘹在战斗中牺牲,由于孙丁耀接任中心县委书记。5月,敌人攻占随阳山、白沙桥等地,独立团团长阮耕与全体战士在小岭与敌人激战数日,全部壮烈牺牲。6月,中心县委孙丁耀、夏阜物等人面对国民党三十三师与各地民团的反复“清剿”,顶风冒雨、忍饥挨饿地钻山林、住山洞,坚持战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高潮时,通山人民革命轰轰烈烈。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通山人民依然不改初衷,无怨无悔,坚持斗争。究其原因,是通山人民有一种勇于斗争,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说明了一条真理:只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革命就一定会成功。

(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