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山100年㊴】临危受命 屈死无悔 —— 1933年时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徐万益小传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1-07-19 字体:【

徐万益,原名万一,男,1905年出生,通山县畈泥乡茅田村东塘徐家人。他家有薄产,父母勤劳,持家节俭,经济条件尚可。万益进私塾读书3年后,就随父母下地劳动,供哥哥徐作金读经馆。他农忙种地,农闲入山狩猎,经过十几个春秋的艰苦磨炼,徐万益成为当地的劳动好手。他为人正直,办事踏实,但性子很急,一件事未做好,他就日不睡夜不眠地干,村里人都叫他“火炮万一”。

1926年秋,通山大革命运动兴起,中共通山特支派共产党员江福来到茅田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徐万益被吸收为积极分子,担任村农民自卫队队长,他带着自卫队员在全村打土豪斗劣绅,实行减租减息、禁烟禁赌,工作很有成效。一天他得知老屋徐土豪徐二棍携带田契借据外逃咸宁,遂带上两名自卫队员连夜追赶40余里,将徐二棍抓回,乡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抓住这个时机召开群众大会,清算徐二棍的剥削罪行,没收其财产分给贫苦农民。清算徐二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斗志,使城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春,区农协会成立时,徐万益当选为执行委员,担任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区共青团组织根据徐万益的表现,吸收他为共青团员。从此,他成为区委书记江福来的好助手。

“五·二一”惨案发生后,他随江福来转移到暗坑、板桥、隐水一带,以阳通边境的北山垴为中心坚持斗争。6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向日葵(李良材化名)来通山恢复通山县委,板桥成为县委活动根据地。8月初,县委建立暴动委员会,22岁的徐万益成为县农军突出队分队长。他参加了通山秋收暴动后,在庆祝通山县工农政府成立的喜庆气氛中,又随军转战咸宁、马桥、柏墩、白沙等地,是鄂南农民暴动的积极分子。9月底,参加鄂南暴动的农军受挫,徐万益随通山农军返回通山,他领导的突击分队编入通山农军第三路军,随叶金波上了消水山。

从1927年冬天开始,徐万益在县委领导下,带领一支农军分队,协助板桥区委书记江福来、游击队长章继林战斗在消水山麓富水河畔的板桥地区,为建立一块巩固的赤色区域而浴血奋战。不管环境怎样艰苦,他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精力。1928年夏,他奉命侦察五区民团的活动,带领几个战士身穿便服,多次深入西坑潭了解情况,协助江福来等人处决了五区民团两个最反动的分队长,吓得五区民团团长吴礼启进县城躲避。经过艰苦战斗的考验,徐万益已具备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1929年1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少共板桥区委书记。

板桥区地跨富水两岸,往东10余里是大畈镇,往西10余里是通山县城,乃通山赤区最巩固的地域,当时的通山县委就设立在这里的茶滩章。年轻气盛的少共书记徐万益,是青年人的好领导与知心朋友,他将全区男女青年组织在少先队里,还以村为单位办起列宁文化室、宣传队、工农夜校,利用山歌、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形式,编些新唱词来宣传革命,学习文化。下面这首山歌词就是他编的,至今还在板桥地区流传:“太阳一出红了天,又打土豪又分田,抗了租债抗捐税,穷人拥护‘董南贤’ ,舍身革命冲向前”。

在1929年冬季的扩红运动中,徐万益带着板桥区数十名青壮年参加红五军第五纵队,并作为排头兵,率领全班随军转战在湘鄂赣苏区,多次出色地完成战争任务。翌年6—7月间,红军离开鄂东南,他作为骨干留在新组建的独立红三师七团任排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沿埠头战役,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荣立战功。1931年6月,入鄂东南彭杨军事学校学习3个月,结业后调到通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任组织干事。协助军事部长许金门抓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与红军独立团的建设。他风风火火地来往于县区之间,按照北路指挥部的要求,在各区组织了百余人的模范连和数十人的工农游击队。1932年4月,他作为地方武装的代表,参加了通山县党员代表大会后,调至县委白区工作队任队长。

几年的战斗实践,徐万益在政治上已逐渐成熟,他办事雷厉风行,也十分注意政策。一次他带工作队至白区筹款,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工作队开展了打土豪筹粮的活动。徐万益对这一工作做得很仔细,他认真调查研究,对抓来的几个土豪,发动群众清算了他们剥削与压迫农民的罪行,追获现款数千元,粮食数十担,对两个外来做生意的商人,以礼相待,耐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只收了一定数量的营业税,退回了没收的物资,并鼓励他们来苏区贸易,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白区工作期间,他还主动协助县转运局,作好商品交换所的物资运送工作。

龙港失陷后,鄂东南道委迁入通山境内,为了确保道委机关的安全,刚增选为县委委员的徐万益奉命作道委机关的警卫队队长,他团结全体警卫人员,工作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道委机关从沙店迁往长安兰田时,他常彻夜不眠。1933年1月,鄂东南道委在兰田召开道委常委扩大会议后,徐万益担任中共通山县委副书记, 并协助通山中心县委黄玉田抓中心县委军事工作。在红三师主力部队赴江西高村作战期间,他在北路指挥萧高蔚的指挥下,奔走于咸、蒲、崇、通等县,依靠当地县委积极扩大红军,动员数千名青壮年参加红军,使红三师预备队扩大至5000余人,并组织通山军民凭借吉口山天险击溃了新七旅对河北苏区的进攻,保证了道委的安全,为打退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作出了贡献。

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石门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决定鄂东南红军主力向东南发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为收复龙燕苏区与敌军作战。通山中心县委黄玉田等人因对石门会议决议持不同意见,被诬为“改组派”关押审查,道委停止通山中心县委工作,任命徐万益为县委书记重组通山县委。徐万益临危受命,与县苏维埃主席邓寿山、副主席徐作金、军事部长许金门等人团结一心,在主力离开河北苏区期间,坚持在大幕山与敌人浴血苦战两月之久。在一次血战中邓寿山等人生死不明,徐万益只身从咸宁亲自回大幕山寻找失散的战友。政治保卫局以“改组派”余党罪名将他拘捕审查。徐万益心急如焚,对滥杀无辜的政治保卫局长刘代涛破口大骂,于12月的一天黑夜将他处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山县人民政府人民追认徐万益为革命烈士。

(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