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奖补资金的公示
索引号 : K26422872/2023-07591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通山县乡村振兴局
名       称: 农业产业链奖补资金的公示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今年以来,在省市乡村振兴局的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保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要求不松的工作状态,一以贯之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四个不摘”,举全县上下之力,同心同德,同向发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稳步推动巩固衔接各项工作。确保了24994户82537人脱贫人口、583户1962人监测对象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前三季度,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99元,同比增长9.5%,农村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力担当、初心不改,全面履行主体责任
1、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序时学习新调整的政策、文件,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二是制定《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各项工作。三是建立通山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行业部门帮扶协同机制和规模性返贫风险研判处置机制。
2、夯实帮扶力量。保持驻村帮扶政策不变,向全县187个行政村、5个社区,选派驻村工作队员554人,其中省级27人,市级41人,县级486人;选派168名副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领导和指导所驻村开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确保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严格驻村工作纪律,继续实行“每月不少于20天”驻村时间安排,切实做到驻村帮扶“三在村”。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暧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帮助农村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严防返贫、力度不减,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1、健全监测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采取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方式,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900元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今年5月和9月,我县组织开展两次集中排查,共排查农户10.13万户,全面、深入、彻底排查农户实际收入情况,人均纯收入未达标的全部纳入监测户,今年新识别标注监测对象114户459人。目前,全县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锁定监测对象共583户1962人(其中,脱贫不稳定230户810人,边缘易致贫277户87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76户282人),已消除风险442户1410人,未消除风险141户552人。并将信息全部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分层分类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监测,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2、实施产业帮扶。坚持把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出台了发展楠竹、油茶、茶叶、柑橘、枇杷、中药材六大产业实施方案,培育和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今年以来,投入村级特色产业发展资金3009.08万元,安排村级特色产业发展项目349个,确保了产业发展资金占比(不低于55%),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金融帮扶的杠杆作用,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实行小额贷款应贷尽贷,全年新发放小额信贷27笔117.9万元,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267笔5.36亿元,余额1143.32万元。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积极申报消费帮扶产品和供应商,打造机制健全、联动有力、反应迅速的消费帮扶服务平台——通山县消费扶贫特色馆(通淘商城),增加了产品供应商及种类,拓展了销售渠道,助推了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全县累计申报消费帮扶产品供应商65家、产品180个。截至10月底,全县职工采购消费帮扶产品990.72万元,其中,线上210.09万元,线下780.63万元。在“832”平台完成采购157.34万元,通过消费帮扶特色馆助销农副产品337万余元。
3、推进稳岗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实行分类施策,保障充分就业。一是做实务工就业。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口主要目的地沟通衔接,分别与福建泉州、浙江义乌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推荐岗位3万余个,实现了良性互动、双向共赢。目前,我县通过各种途径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达3.13万人,较去年增加1600余人。二是扩大就近就业。积极引导返乡能人通过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和房屋资源,新上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生产、来料加工等“短平快”项目,吸纳群众就近就业。今年全县共创办帮扶车间13个,吸纳215人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三是精准安置就业。按照“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今年全县187个村开发村级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农村公路管理员、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安置公益岗位5576人。
4、抓好易迁后扶。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衔接主要内容,紧盯“五基”目标,引导易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人岗相适实现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上半年,投入衔接资金485万元,用于建设通山县南林工业园移民(易迁)创业车间和南林桥镇大坪村集中安置点创业车间。截至目前,全县4200户12646人易地搬迁户后续帮扶措施落实率达100%,享受政策兜底的有1434人,自主发展产业就业699人,务工就业4650人,安排光伏扶贫专岗835个,落实了每人每年6000元补助政策。
5、发挥保险保障作用。为及时化解脱贫户、监测户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致贫贫返贫风险,县乡村振兴局积极配合中国人保财险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分别制定了《通山县2022年“保灾+保价”双保险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和《通山县2022年“防贫保”工作实施方案》,由政府买单,投入400万元继续推行“保灾+保价”助农兴农“双保险”和“防贫救助保险”。目前“保灾+保价”助农兴农险已经赔付300多万元,“防贫保”已救助46户76.6万元。
6、深化定点帮扶和区域协作。上半年,省纪委在武汉组织召开“帮扶通山县乡村振兴联席(协调)会”,会前反复与省直部门沟通对接,结合通山县发展需要和中央、省级项目安排总体规划,先后6次修改完善“通山县申请帮扶事项清单”,共确定帮扶事项94项,其中11家定点、区域协作责任单位通过签订帮扶责任书、帮扶协议书确定帮扶事项34项,20家省直部门根据通山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确定帮扶事项60项,涵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截至目前,省直部门拟定的60项支持帮扶事项中,超计划落实3项,部分落实到位36项,累计到位资金7.1亿元。特别是,我县与湖北科技学院签订了全域校地合作协议,在教育、卫生、医疗等6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三)强化衔接、矢志不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抓产业发展促振兴。2022年,省财政厅下达我县两批中央和省级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91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2万元,其中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级扶持项目4483.85万元。直接用于村级特色产业发展3009.08万元,确保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占比不低于55%。
2、抓教育培训促振兴。基于2021年镇、村两级换届,多数乡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和村两委干部、信息员调整,为确保工作有效衔接,今年以来,我局多次与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沟通,制定了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乡村振兴理论业务培训班9期,培训各级乡村振兴干部335次,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和其他驻村干部844人次,培训村两委干部561人次。投入衔接资金50万元,围绕县委提出的“六大产业”发展,举办枇杷、中药材、橘橙、油茶、砂梨等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5期,培训239人;实用人才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166人。
3、抓信息宣传促振兴。至9月底,通山县在国家和省级媒体、网络媒体发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传信息755条,信息发布数量居全市第一。其中中央主要媒体10条,中央其他媒体5条,省级主要媒体59条,国家级网络新媒体161条,省级网络新媒体520条。
4、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以来,安排村级基础设施项目183个,安排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0万元,主要用于饮水管护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逐步补齐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公益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四)对标整改、标准不降,全面抓好问题整改
针对各类问题整改工作,全县各层面高度重视,切实把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标尺,持续发力,周密部署,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针对国家和省后评估反馈各类问题,通山县坚持边整改边巩固提升。省市反馈国家和省后评估问题共11类60个问题,我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将所有问题全部纳入整改工作范围,举一反三,全面自查、逐一整改、真改实改。在整改时限内(6月30日),已序时完成整改工作任务,实现反馈问题销号清零。省乡村振兴局暗访通山县两个乡镇两个村反馈的问题,要求两个乡镇村限时整改到位,还要求全县所有乡镇举一反三,自查自纠,确保10月中旬实现任务清零、问题清零。运用“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比对反馈涉及我县3566条问题线索全部完成核查和复核工作,其中查实1606条,查否1960条,查实率45.04%,问题整改条数1606条,整改率100%,追缴违规资金319523.03元,追缴率达100%,移交纪委问题线索548条,问责215人,立案处理9人。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目前乡村振兴局职责不够明晰,建议尽快出台县级乡村振兴部门“三定”方案。
二是防返贫监测机制有待完善。有些部门信息预警反馈比较滞后,需要尽快建立县级防返贫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三是我县目前产业和就业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强化举措来推动。
三、2023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通过开展集中排查和日常入户走访,结合部门预警信息,准确掌握农户收入状况,加强数据分析,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精准帮扶目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严格按照落实“四个不摘”,调整优化衔接政策,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危房改造和饮水保障等政策,保持过渡期内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3、切实加强稳岗就业。及时了解掌握脱贫人口务工状况、存在问题和困难,夯实信息基础。一是通过实施村级项目,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二是通过实施就业奖补政策鼓励监测对象自主就业。鼓励监测户发展特色产业,寻求自主就业。三是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支持返乡人员就业创业。
4、切实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结合六大产业发展方案,培育壮大村级特色产业,出台监测户产业奖补政策,用足用活衔接资金,加大对产业项目跟踪管理,实现联农带农取得成效。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力度,对符合条件具有贷款意愿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提供小额信贷,确保“应贷尽贷”。
5、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加强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优先将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项目纳入项目库,确保储备项目资金规模超过上年度已实施项目资金规模120%以上。实施“共同缔造”项目“以奖代补”方案,严格按照《湖北省衔接资金项目管理“一本通”参考模板》(试行本)要求,进一步规范衔接资金管理使用。
6、继续深化驻村帮扶工作。加强驻村工作管理,优化调整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派出单位职责和行业优势,参与帮助驻点村发展主导产业、争取相关项目扶持,与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共同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7、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配合县农业农村局加强农村厕所革命,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配合组织部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级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通山县乡村振兴局
202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