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林业局过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总结及未来 五年总体思路和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3-28 字体:【


一、过去五年工作

过去五年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推进全域绿化,突出增绿增收并重、发展保护同抓,林业事业持续向好,绿水青山颜值更高,林业大县底蕴更厚。2017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称号,2020年12月被省林业局确定为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支持创建单位。

1、国土绿化取得显著成效。“绿满荆楚”和精准灭荒工程行动为契机,实现国土绿化面积连续六年每年以10万亩速度递增。我县精准灭荒工程行动连续3年完成造林面积全省第一。2018年在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调度会上,我县就精准灭荒工作作经验交流发言,2019年获省政府表扬激励,奖励资金200万元。过去五年,全县共投入资金5.8亿元,完成宜林荒山造林45.79万亩,比“十二五”增长18.6%。完成义务植树540万株。完成“一山两线”、大广、杭瑞、咸通高速重点通道绿化557公里。培育林木种苗4562万株、育苗面积1.57万亩,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10%和153%。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绿色示范村52个。

2、林业重点工程高效实施。向国家和省林业局争取项目资金36035万元,重点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56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4.3万亩、中央财政补助造林16.31万亩、森林抚育50.59万亩,完成石漠化林业治理工程1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116.2万亩、公益林管护92.4万亩,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完成率100%。启动幕阜山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通过系列重点工程建设,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3、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深化与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山桐子新造林3.6万亩。发展水果产业4.58万亩,建成果匠小镇、枇杷小镇、香榧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新造油茶3.9万亩,建成千亩油茶基地13个;发展香榧、油用牡丹、绿化苗木等特色产业0.5万亩;发展楠竹产业2万亩,其中新建燕厦楠竹碳汇造林基地3000亩。“第二届中国·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参展林产品中,2个产品获金奖、1个产品获优质奖。培育通山县皇居家私有限公司、恒通竹业有限责任公司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投入资金8000万元对九宫山、大幕山、凤池山森林公园联合多部门进行提档改造升级,打造“赏花”经济、“休闲”经济。 

4、林业改革发展稳步推进。立足保生态、保民生两大底线,于2017年基本完成全县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改革后,全县13个林场按照地域相近、职能相似整合为大幕山、北山、九宫山3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按每1500亩/人的标准核定事业编制185人。组建国有林场管理局,明确为县林业局管理的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并落实职工社会保障,按照林场职工人员身份类别相应转入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完成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面积116万亩以上;新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9个,新增资产总规模3500万元,入社社员数118户。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21家行政执法单位执法队伍,组建林业行政执法大队,解决多头执法等问题。

5、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县林业用地294.16万亩,森林面积发展到240.86万亩,森林面积增加9.75万亩,森林覆盖率66.44%,森林蓄积量513.46万立方米,年均分别增长0.5%、7.3%以上,超过十三五年均增长0.15%、4%的目标。优化整合全县14个自然保护地为7个(其中森林类自然保护地4个),自然保护地总空间面积(不含交叉重叠)为39528.11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6.33%。积极开展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98.85%,无公害防治面积6.98万亩,无公害防治率96.15%,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79‰,低于3‰的目标;对全县2484株古树名木进行了建档、挂牌、防病防虫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100%。完成全省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362.5万亩普查任务,并经省检查组验收评定合格。全县32户养殖户完成禁食野生动物退出处置工作。完成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硅石矿、郭源矿区205.6公顷复绿工作。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森林防火智能预警视频监控系统、全市首家标准化森林消防队营房,完成国有林场、重点自然保护地40个监控点和后端指挥中心建设,建成指挥调度应用平台1个。落实村级防火员227人、生态护林员3060人,有效管护森林面积达240余万亩积极开展“长江大保护”等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处罚案件386起,罚款500余万元,立刑事案件58起,拘留8人。

二、2021年工作

(一)国土绿化持续提质增效。围绕“四无”目标,持续推进全域绿化。共完成新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乡村通道绿化0.6万亩。完成林木种苗培育4028亩,预计产苗量2456万株。全市国土绿化现场推进会3月3日在我县召开,我县就国土绿化工作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活动,3月2日、11日县委县政府、共青团通山县委组织“四大家”领导及县直机关单位干群、青年团员齐聚南林桥镇橘红小镇格宁农业产业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两山”转化。各乡镇相应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经统计,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

(二)乡村绿化水平得到提升。推动旅游开发与乡村绿

化美化相结合,实施旅游景观景点打造,持续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九宫山风景区、南林环岛绿化项目完成除草、修剪等绿化养护工作。郭源矿山复绿项目完成补植侧柏1万株。石门景区绿化提升工程完成200亩除草、打药工作,栽植柑桔、木本绣球、映山红等苗木和木本藤本植物8000棵,古民居旅游公路绿化改造工程完成补植樟树、栾木140棵。港口村乡村振兴项目完成补植夹竹桃、巨紫荆、红叶石楠3500棵。广泛开展农村“四旁”植树,提升乡村绿量。全县187个村完成绿化苗木栽植50余万株。

(三)林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借助“两山” 试点县创建契机科学制定楠竹、桂花、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结合实际,全县新发展油茶造林0.5万亩,桔橙、枇杷等特色水果新造林1000亩、建设楠竹笋用林、笋材两用林基地0.8万亩,完成桂花栽植500余亩。并加大政策扶持,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资金,调拨油茶苗木125万株,无偿发放库区群众造林。对接油茶造林大户、企业低产林改造项目1.5万亩,投入补贴资金750万元。

(四)项目建设注入新动能。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林业投资,目前已落实项目11个,下达林业专项资金7653万元。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职能,主动服务县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完成咸九高速永久用地和前期临时使用林地外业调查、林木清点和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完成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黄荆口水库涉及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林地核查、光伏项目用地选址核查和项目联审工作。同时针对我县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向省局申请追加咸九高速、黄荆口水库等31个重点项目使用林地指标1466公顷。

(五)森林资源管护规范有序。完成2020年森林督查问题整改销号。启动打击毁林专项行动,建立2013年1月1日以来案件数据库,逐项清查处置。做好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平安二、三级电站、闯王太阳电站整改退出后续工作,实施补植复绿,确保生态修复到位。依法申办使用林地许可23宗,使用林地222.86公顷,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706.498万元。印发《通山县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完成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9164株,所清理疫木1140吨送往定点企业安全利用县编办批准成立通山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经省局批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由市级升级为省级。1215株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回头看”,完成1396个图斑排查任务。开展林长制责任区域摸底调查,起草制定《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落实保护发展林业资源属地责任。全面实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实行县、乡、村组、林场领导包片,3060名生态护林员包山头,禁止火源进山,确保重点自然保护地森林防火安全。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共开展执法巡查及联合执法检查78次,受理涉林案件56起,移送1起,查处51起

(六)县域经济指标争先进位。涉及林业部门考核指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两项。2021年目标为森林覆盖率较

上年度提高0.24%、森林蓄积量较上年度提高2.83%。2020年度我县全省考核情况与2019年度相比较,森林覆盖率综合排名由第18名上升到第2名、森林蓄积量排名由第26名上升到第18名。目前考核指标暂未出数据。经分析近年两项考核指标增长情况,该两项指标均能够超额完成。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造林绿化质量不高。随着“绿满荆楚”、精准灭荒工程的实施,我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对森林资源利用程度不断深入,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的发生风险越来越高,重造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 管护责任、保护措施未落实到位,导致局部地域苗木成活差、保存率低。新造林地放牧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地方禁而不止。

二是林业产业发展缓慢。林业产业基地面积在总林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森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较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缺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且林产品单一,极具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缓慢。

三是资源保护压力加大。由于城镇化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所需林地面积不断增加。一些重点项目和扶贫项目因急于上马,导致未批先占林地的发生。有的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擅自使用林地建养猪厂、修建种养殖产业路、生产道路,造成了毁林占地的发生。

四是精准提质有待深入。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虽较高,但森林质量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林相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等结构性不合理现象。乔木林公顷蓄积仅40.1立方米,距全省70.4立方米仍有较大差距,全县森林质量、森林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仍有提高空间。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山通水富、绿色发展”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林业实际,以促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抓手,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大力开展国土绿化,稳步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着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通山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中部绿心核心区,为我县绿色发展和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县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400万株,生态公益林保护92万亩,天然林保护116万亩,交通道路(主要干道)绿化率达到95.0%以上,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0.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7.8%,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0%以上。

(2)具体目标

(1)植树造林总面积1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400万株;

(2)森林覆盖率达67.5%以上;

(3)森林蓄积量达590万立方米以上;

(4)全县森林采伐年限额控制在7.41万立方米以内;

(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

(6)交通道路(主要干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

(7)林业总产值达40亿元;

(8)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0%以上;

(9)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1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4‰以下;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全域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修复;实施通道绿化工程,加快髙速公路、国省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优化县、乡、村三级公路行道树配置,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实施城区绿化工程,重点加快城市绿道、小公园、绿化广场建设,完善提升城区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绿化带建设,创建森林城镇;加快森林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国家森林乡村、绿色乡村。

2)推进重点生态区域系统修复。对天然乔、灌木林实施封山育林,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禁止人畜危害,做好防火、防病虫害措施。对水土流失、及重要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采用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以自然修复为主,以点带面,综合治理。加强退化林分修复和中幼林抚育,封补抚改并举。加快工矿废弃地、破损山体和灾毁林地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

3)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护。依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进行勘界立碑,落实管控措施。强化自然保护地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开发利用、环保工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以科技为先导,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手段保护自然资源,增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4)继续落实好国家生态扶贫政策。林业工程继续向我县山区、林区等乡镇倾斜。通过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为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劳动岗位,增加收入。继续要求各造林专业队和中标企业优先雇佣贫困人口务工。继续做好选聘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继续落实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天然林管护资金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发放,增加贫困户收入,巩固好脱贫成果。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立足通山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楠竹、油茶、香榧、森林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红色文化、森林生态、民俗风情、乡村美景等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森林康养、林果采摘、乡村民宿等乡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实现国土绿化和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增收双赢。

6)开展森林村镇建设。“十四五”期间,在完善原有城镇园林绿地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通山县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继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力度,提升城镇园林绿化品味。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在自然条件好、森林资源丰富的重点乡(镇)村开展“森林乡村”“森林城镇”创建活动,实施县乡村绿化行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7)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伐,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构建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质量、森林蓄积双增长;加强一个中心四个系统、防灭火队伍建设,形成较先进的森林防灭火体系;加大森防检疫检验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建设,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木材、竹材花卉苗木及其制品进入;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保护林地资源;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对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严格按程序审批,并从严控制森林消耗量;加大对天然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层层落实森林资源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加强森林监测与森林督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8)提高林业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采取进修培训、观摩考察、学术交流等方式,造就一支能够满足现代生态建设需求的林业科技队伍。做好林业科技推广服务,针对广大林农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技术,采用现场指导、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结合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样板工程,加大林业实用技术示范区、示范点、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让广大林农真正从中得到实惠,为全县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五、2022年工作计划

1、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两山”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全域绿化进程,加大“绿水青山”建设力度,增加“金山银山”实践途径。2022年完成新造林2万亩,其中新造油茶林5000亩、特色水果基地1000亩、桂花造林2000亩、用材林1.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培育笋竹两用林基地2000亩。完成精准灭荒新造林抚育20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2万亩。

2、严格林业资源保护管理。认真做好天然林修复相关工作,做好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协议签订,明确细化林权权利人责任,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上新台阶。深入推进采伐管理改革,严格执行“三严一放”采伐管理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理程序。完成2021年森林督查189个图斑、打击毁林专项行动1828个图斑查处销号和整改工作。认真开展2022年度森林督查图斑核实工作,严肃查处问题图斑。加强城区山体保护,按照城区山体保护规划要求,对保护山体统一设置保护界桩和标志牌。加强小微湿地建设,增加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率。向上级争取古树保护资金,加强古树保护工作。

3、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完善“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落实林长责任区域,明确各级林长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

以县为单位、乡镇为网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合优化资源,搭建“林长+森林资源管理员+生态护林员”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和工作机制。建立林长制考核体系。将林长制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4、抓好林业防灾减灾。开展通山县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完成通山县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区划和评估。实施通山县高风险地区及北山林场森林火灾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森林防火宣传、野外火源管控和火灾隐患排查,加快乡镇林火阻隔带建设,提升预防和火情早期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继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监测工作,加大检疫监管和执法力度,切断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途径,在完成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松褐天牛的综合治理力度,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  

5、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管理,认真落实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扎实做好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疫情防控,健全完善防控预案和工作机制,强化出入人员管控和公共场所消杀,完善疫情及时报告制度,确保不发生聚集性疫情。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加强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强化野外监测巡护,及时发现并按规定处理野生动物疫情。与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行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