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
建设方案
我县南林工业园于2018年动工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截止2022年3月已落户企业8家,签约企业5家。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入园的因素之一,因而建设南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刻不容缓。根据县领导的安排,我局负责南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建设任务。为推进项目建设,我局经过现场调查和与第三方咨询,形成了南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方案。
一、南林工业园的基本情况
根据南林工业聚集区(2019-2030年)总体规划成果,规划区区域面积为224.6公顷(3369亩),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四类,构建“四区六园”的空间格局,即四区:循环产业区、新材料专区、两个综合服务区;六园:科技孵化园、物流仓储园、中小企业园、机械装备园、电子信息园、回归产业园。其中工业用地161.67(2425.05亩)公顷,占聚集区用地面积71.99%。
二、污水处理厂规划方案
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企业排放的工业污水量增加,园区的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污水的收集和末端处理将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污水不能尽快得到治理,势必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发展环境。
1.设计规模。园区污水量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平均日)确定,综合用水量日变化系数取1.4,污水排放系数取0.8,则最高日污水量为1.64万立方米/天,但由于目前入驻13家企业均不涉水,所以污水量有一定的减少,建议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规模为1万立方米/天,其中工业污水量6000吨,生活污水量4000吨。
2.占地面积。根据我县南林工业园的发展规划为6000亩,需建日处理4万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但根据总体规划,建议分为一、二期建设。一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天 污水处理厂需建设用地32亩。
3.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按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结合国内目前园区污水处理普遍采用的工艺,确定总体工艺路线为“预处理+二级生化处理+深处理”。具体的工艺流程是:进水-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水解酸化池-多级A0池-沉淀池-高效沉淀池-滤池-消毒-出水达标排放。
4.排放标准。园区内企业首先对污水进行预处理,要求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的C级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达标后排入就近水体。
5.投资估算。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万立方米/天,包含污水处理厂一座及配套管网5.25KM。采用多级AO工艺,主要建设内容为:污水处理厂区: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多级AO生物池、二沉池、污泥泵池及中途提升泵站、高密度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臭氧催化氧化池、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污泥储池、紫外线消毒渠、综合加药间、办公楼、生物除臭系统、变配电室、全厂电气设备、自控仪表、总图及厂外工程。工程投资估算以可研设计方案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原则进行编制。投资内容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工程总投资为8400万元。
三、项目运作模式
项目运作方式建议采取EPC+O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是在EPC总承包模式基础上向后端运营环节的延伸,通过该种整合方式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降低全生产周期的成本。不仅可以发挥板块间的协同作用,真正实现全周期管理,而且可以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
四、请示批准事项
为确保南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解决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请县政府批准我局迅速联系第三方团队启动项目可研报告和项目初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我局将按县政府要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工程设计由具有设计综合甲级或水污染设计甲级或市政排水工程设计甲级资质且相关业绩突出的公司来承担。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通山县分局
2022年3月25日
上一篇: 本单位暂无此栏目信息更新说明
下一篇: 2021年通山县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