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通山县分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4-15 字体:【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情况

(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020 年,我县空气质量优良率 92.8%、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 44ug/m3(位居全市排名第1位)、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 27ug/m3(位居全市排名第2位)。通山县饮用水、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限值要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产业负面清单制度,采取整合搬迁、升级改造、清理取缔等措施,完成28家“散乱污”企业整治清理任务。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招引中广核集团、国网新源公司等一批能源巨头加盟开发清洁能源产业,投资逾百亿元的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已于今年2月启动勘探平硐开挖工程,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累计4.2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全县能源降耗下降20%,超额完成市政府13%的目标任务。强化车辆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14辆,投入2800万元购置65台新能源公交车和新建2座充电桩,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实现城区公交车“油改电”。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建立县、乡(镇)、村组、农户四级联防联控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常态化落实宣传、巡查、问责等措施,张贴通告1万余份、出动巡查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农民群众秸秆禁烧意识明显提升。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完成万人千吨、千人百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全县16个入河排口排查整治,确保了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煤矿、非煤矿山治理政策,关闭炸封煤矿14座,关闭注销非煤矿山46家,整治任务全市最重、推进速度全市最快,整治效果显著。持续开展“厕所革命”,累计改建农户厕所21353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强力推进富水湖网箱围汊拆除行动,筹资8000余万元对富水湖1024户养殖户、46000口网箱进行拆除,拆除网箱面积215.5万平方米,拆除围汊169处,实现了湖清岸绿和生态修复。大力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39亿元,完成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县开发区污水拦截总站建设和通羊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力推进饮水水源地保护,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断面水质达到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要求,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山体生态修复,筹资8200余万元,组织实施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郭源矿区、牛头山矿区、南林庆果采石厂等16个矿区恢复治理,累计恢复林地266.77公顷,耕地23.8公顷。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每年播种绿肥2万多亩;购进生物灭虫灯1000多个,减少农药用量100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量下降1000多吨。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场一策推行畜禽粪污治理,全县137家规模养猪场全部实现零污染排放,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100%。狠抓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强化涉镉、磷化工等重金属行业排查整治,县内涉重金属重点企业责任落实全覆盖。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较好。

(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中央、省、市等上级交办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坚持整改从严、标准从严、督办从严、问责从严,全面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先后已安排资金3.68亿元用于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其中投入8000余万元完成富水湖网箱拆除,投入2亿元完成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矿山关闭和生态修复,投入6000余万元完成垃圾填埋场污染治理,投入1800余万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全覆盖,投入资金1000万元完成了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关闭。2016年以来,上级督察累计反馈整改任务82项,其中牵头整改任务59项、配合市直部门整改任务23项。目前,59项牵头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并上报销号备案,23项配合整改任务达到整改目标要求。

  1. 生态创建迈出重要步伐

初步划定生态红线,并明确了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对富水湖等重点生态严控区实施严格保护,严格限制任何开发建设活动,提高生态容量。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把生态创建活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2018年10月被省环委会正式授予全省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县称号。坚持把生态环境修复和国土绿化作为创建工作主抓手,大力开展精准灭荒行动,三年累计完成灭荒造林24.85万亩,国土绿化工作受到国家绿化委表彰。大力开展“一山两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乡镇(村)创建,“十三五”期间,全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106个、市级生态乡镇13个、生态村187个。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卫战。投入农村环境整治资金 7317 万元。对全县 58 个行政村实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打造了石门、西泉、板桥、港口等一批整治示范亮点村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不断改善。

(四)全面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推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将60类建设项目纳入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清单,只需建设单位、环评编制单位和环评编制主持人作出书面承诺即可完成审批,审批时限由13天再次压缩至1天,今年以来办理了27个告知承诺制项目审批,审批速度再次提高40%。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网上登记备案制度,将纳入环境管理且环境影响很小的29类建设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建设单位只需自行网上登记项目基本信息、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作出承诺即可完成登记备案手续办理。实行环评审批豁免制度,对木材加工、竹制品加工、社会服务事业等环境污染风险较小的46类原本需要审批或备案的建设项目实行“特赦”,豁免环评手续。“十三五”期间没有引进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二、“十四五”工作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强绿色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厚植绿色文化,深化绿色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质量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明确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统筹运用结构优化、污染治理、污染减排、达标排放、生态保护等多种手段,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开展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确保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恢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提高优质生态产 品供给能力。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长江大保护,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从“以管为主”向“建管并举”转变,提出既要“坚守底线”,稳固生态资源基底,又要“以建促保”,活化生态地区建设。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山水条件,释放生态红利,打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实践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新路子,以打造“全国知名山水旅游强县”为目标,紧扣旅游全域化、信息化、标准化、融合化,重点围绕环九宫山、富水湖两大生态旅游圈,做实“六山”(九宫山、太平山、大城山、太阳山、大幕山、白岩山)“一水”(富水湖)旅游开发文章,大力发展新生态旅游、原生态康养,着力培育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增长极。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呈现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做到绿色作底色和发展有亮色,助推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休闲农业三业融合,多轮驱动产业发展。同时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增长极,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集聚集群发展,推动新能源、新建材、新智能、新基建等产业提速发展。

坚持全民参与。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参与环保活动,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


  • |
  • |
./t20220415_2591421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