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国有高湖林场高湖村芭蕉湾:耕读传家的古村底色

来源: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3-09-13 字体:【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 程思 孟军)“金银传家”不如“耕读传家”,湖北通山国有高湖林场高湖村,自古以来读书文化氛围浓厚,崇尚读书耕作,耕读传家相沿成习。

近日,通山国有高湖林场高湖村山风习习,在有1000年树龄的银杏树旁,新修缮的文化礼堂高大巍峨,飞檐翘角向天空伸展。

文化礼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为一进三重的古民居,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无不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经考证,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主人的祖先焦必伸曾考取殿试一甲三名,俗称“探花”。

村支书吴键说,自古以来,村民都知道先祖是一位彬彬有礼、品性高洁的文化人。作为他的后代,应该传承他的精神,也做文明有礼的人,所以多年来,芭蕉湾村民几乎没有闹过任何矛盾。

吴健

通山国有高湖林场高湖村

村支书

我们国有林场高湖村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勤劳善良,在共同缔造活动中都是自发投工投劳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自然湾主人是探花,这种历史文化传承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我们是耕读传家,耕读就是要么耕作、要么读书才是出路,一直传承下来。

经过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古民居里面的雕梁画栋依然保存完好,这都得益于芭蕉湾人代代守护,去年,通山国有高湖林场高湖村牵头成立村湾理事会,发动乡贤,筹集资金,修缮保护文化礼堂古民居,在千年银杏树下,新建休闲小公园,改善村庄环境。

焦国兴

村民

这祠堂建起来以后,好的文化传统一直传到现在,对后人来说,美丽乡村共同缔造,老百姓都有一定的觉悟性,比较积极,投工投劳,现在我们往下一代传,要永远保持下去,教育他们要保持文化性的东西,传统要发扬下去。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乡亲们的凝聚力、乡贤的“回流”、外来艺术家的“入驻”是强有力的推进力。如今“探花第”里,有一个乡情馆,里面完整陈列着芭蕉湾的村史,探花郎的故事,以及芭蕉湾人的人生传奇。走进芭蕉湾乡情馆,满满的亲切感,煤油灯、风车、土钵土罐、 蓑衣、钉耙、锄头、锣鼓……这些熟悉的老物件,一件接一件,让人有些目不暇接。

焦学友

村民

土坛、土罐,那边还有东西,还有好几项,这放在家里也是放着的,这总是我们自己(村)的事业,这里是我们芭蕉湾的门面,共同缔造以后,我们是有钱就出钱,没钱就出力。

芭蕉湾乡情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通过老照片、实物等,展示了当地村民生活用品、老式农具、交通工具等老物件近200件,为传承乡土文化,展示乡贤事迹、乡愁印记,维系乡土人情,丰富与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充实了底蕴。 村民们闲暇时就喜欢到乡情馆看看,摸摸磨盘,试一试以前用过的铁锹,时不时来“过把瘾”。

焦学军

芭蕉湾村湾理事会理事长

这是一盏马灯,这是老百姓自愿捐来的,每个捐过来的(物品)都有老百姓的名字,我们乡情馆建起来以后,老百姓都把家里的古董自愿捐过来。

如今,芭蕉湾人在传承好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广聚民心,广聚民智,广聚民力,广聚民利,让共同缔造之花结出共同缔造幸福之果。你看,村庄物产丰饶,在村子周围,成片的水稻在风中摇曳,花生玉米结出了饱满的果实,村民在辛勤劳作中孕育了希望,庄稼用肆意生长来铺垫收获。

芭蕉湾人在这块土地上,仍守着耕和读的传统底色,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在芭蕉湾这片土地上厚积薄发,以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塑造着新风尚。


  • |
  • |
./t20230913_3272215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