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立与“两厓书院”

来源:通山一中退休高级教师 朱希斌 一中校友朱寿龙 发布日期:2020-07-17 字体:【

在“治隆唐宋”的大明王朝,出现了一名由进士而青云直上位列中央大九卿的通山籍高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廷立。

朱廷立,字子礼,号两厓,明弘治壬子年(1492)生于通山县城。少年时于城南翠屏山(现为省级凤池山森林公园)的古洞中朝乾夕惕,勤学苦练。16岁成为秀才。正德年间荣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经过极其严格的会考和规格最高的殿试,金榜题名,荣登进士,步入知识分子最高层。

朱廷立 政绩卓著

朱廷立考取功名,意味着今后的仕途有了着落。但从进士成为地方父母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像朱廷立这样在考取进士的当年就被皇上委派主政一方的,实属不多见。1523年,皇上在金銮殿举行恩荣宴,褒奖新科进士们,朱廷立的表现得到皇帝的赏识。宴会结束,朱廷立就被任命为浙江诸暨县令。

朱廷立一上任,便大张旗鼓地弘扬国学,对全县官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创建一系列“亲民”工程,兴利除弊,很快使当时“极难治”的诸暨否极泰来,一跃而为“浙(江)之最”。朱廷立在诸暨的政绩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三年后,皇上特擢朱廷立入朝为官。 

1529年,朱廷立奉旨巡盐政,对两淮盐区的鼎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年之内便使国库扭亏为盈,骤增税银170余万两。御赐金匾“功勤可嘉”。

此后,朱廷立屡建奇功(比如督抚四川,“公功当首”),官运一路亨通。

1547年,皇上特擢朱廷立为大理寺卿,与尚书等并列为中央大九卿,身居朝廷最高层,握有生杀大权。

以藩王身份坐上龙椅的嘉靖皇帝,最重视的就是“礼”。他深感统治国家的首要大事是“礼”——“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者,君之大柄也”,“礼以定万世之经”,“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纵观整个嘉靖一朝,大礼仪之争贯穿始终。因此,皇帝在一些极其重要职位的选人用人上,一定会选那些信得过的心腹之人。皇上任命朱廷立为礼部侍郎,与尚书徐阶(不久升为“宰相”)同堂为官,可见皇上对朱廷立的重视程度。

名相徐阶在一篇序中写道:“台谏相与荐公(两公)章二十余上。其略以为如公者,不独今之人不能及,即古贤公卿鲜过焉者也!”诚如《湖广通志·人物志》所说:通山朱廷立“以科目位台鼎(三公、宰相的尊称)、陟华要(显要的官职),为国家名臣”。

朱廷立创建两厓书院

在政界,朱廷立做得风声水起,政绩卓著,深得皇上和同僚的肯定。在道德文学上,朱廷立的造诣也丝毫不亚于他在政界上的成就。

比如,他曾在学政任上,兴学育人,英才辈出,大显神通,朝野赞颂。

朱廷立忠孝两全。1537年,他向皇上请假回老家照顾八十多岁卧病在床的老母亲。皇上为其忠孝之心所感动,特予恩准。

朱廷立回到久别的故乡,看到儒学学宫成为“蒿莱鸟鼠场矣”时,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将皇帝赏赐的大部分金银捐出来,修复圣庙,扩建学宫“甲于他邑”,近乎“相府”,名扬天下;后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宫前建筑荡然无存,因此只好屈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破天荒地在翠屏山建上建起了一座书院,亲笔题写“两厓书院”四个大字,“两厓书院”由此而来。(按:“两厓书院”已载入长江出版传媒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湖北省地方课程教科书·湖北文化》)

朱廷立在“两厓书院”著书立说,接待八方名流和朝廷官员,回复有关信件(现保存下来的如《奉龙湖张阁老书》《得徐少湖阁老书》《复少湖徐老先生书》等等)。

朱廷立的杰作《盐政志》和《马政志》,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价值,被载入《明史》等史学名著中。其经典之作《五经白话》(为皇帝讲读经史的重要教材)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其文学著作《两厓集》,被各级各类学校选作教材。其为官期间的大量职务著作,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档案馆。后来,《四库全书》收录了朱廷立的《盐政志》《马政志》和《两厓集》,流传海内外。

据考研,朱廷立的大部分著作都在“两厓书院”完成。“两厓书院”成了朱廷立在通山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与文人名仕交往的重要场所。从此,“两厓朱居”声望日隆,誉满天下。

名人挥毫赞两

嘉靖年间(1522-1566),几乎所有的名人雅士都与朱廷立有过或多或少的交往,他们对“两厓朱君”赞叹不已,使之发出举世瞩目的奇光异彩。限于篇幅,略举如下:

对朱廷立最为推崇的当属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号阳明)。(按:阳明子与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四圣)王明阳在《政学记》(详见《通山县志》)中盛赞朱廷立“明德”“亲民”“为政”“为学”,皆“求至善”,“止至善”。朱廷立则作《桐城和阳明先生》等答谢。

名相徐阶对朱廷立非常崇拜,欣然为《两厓集》作序,表示“当从公(朱廷立)于翠屏龙岩间(位于通山县城凤池山,系朱廷立读书发迹、著书、讲学、接待贵宾的宝地),相切磋讨论,以毕曩日之愿”,“与公同垂不朽”!

三部尚书唐龙在《两厓记》中赞道:两厓特乎起,挺乎立”,“高官大爵不诱不夺,”如南山之石岩岩然,中流之柱屹屹然”!

位列中央大九卿的张邦奇在《赠两厓子序》中赞道:“两厓屹起”,“吾于是乎感中孚之道”,“而天下定矣”!

位列中央大九卿的王廷相在《两厓行》中赞道:“楚南之山雄两厓”,“共道山人是谪仙”,“一朝风云拔地起”,“奏三千动天子”!

文坛领袖李梦阳,对朱廷立爱慕不已。朱廷立建起“两厓书院”,李梦阳特地前往通山祝贺,并在“两厓书院”为通山仕子们开课讲学。这从李梦阳的长诗《两厓行》里可见一斑:“蛟龙虽甘林壑卧,鸿鹄竟逐风云起。”“大涛长澜任狂倒,厓为砥柱中流立。”“两厓岑巉日在眼,丰稜劲气谁能当?!”

状元康海作序赞“两厓朱君”“文采卓然于世”,“弥纶天地之化”,“裁成万物之道”!

在朝为官的众多朱廷立之门生在《尊师厓翁朱先生六十寿序》中异口同声赞颂:“先生之道德文章卓然名世,永垂不朽”!

国史编修童承叙在《赠两厓朱先生考牧序》中赞道:“两厓子有文武之才”,“有赫奕声”,“是两厓子所以优于天下者也”!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伟哉“两厓”,万世流芳!

  • |
  • |
./t20200717_2153510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