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退耕还林工程的亲历故事
本网讯(通讯员 阮金华)眼下,新一轮退耕还林又在通山县蓬勃开展,已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3万余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通山“山通水富,绿色发展”又插上了新的翅膀。
这不仅使我联想到第一轮退耕还林来,而一提到退耕还林,我又不由自主想起16年前镇干部“抢”树苗的场景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2003年2月25日晚,通山县大畈镇又从外地调来一车树苗,汽车刚停到林业站门口,就被等候在此的镇村干部围个水泄不通,被叫来装运苗木的车辆也堵在了车厢周围。
春寒料峭,路灯光也显得阴冷。
住和平村的镇政协副主席余昌举、武装干事徐宝华不由分说,抱起树苗就往车下扔,并说道:“我们先把苗放下来你们林业站再点数是一样的,反正不搞混就行,不然等一下又没有了,前几天和平村只拿了四万多株树苗,现在还差一万多株,群众在家等苗栽。”住高坑村的镇信访办主任张远观一边往麻木里扔树苗一边说:“前两次你们安排给高坑村的苗太少,我再不多抢点,村里群众要骂我。”住大炕村的镇妇女主任张蕊,则从男人缝里挤来挤去,和镇组织委员徐会明一道很快装满了一麻木树苗,还准备连夜送到村里去。其他干部也都是你抢我抓。
面对镇干部“哄抢”树苗,林业站在场人员虽然一脸无奈,然而内心却感到喜悦。要知道,这已是林业站今年从外地调进的第5车树苗,不包括本镇自育的意杨、刺槐苗等,仅调进杉、松、酸枣等苗木就有58万株,类似的抢苗场面已是多次发生。
今年大畈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安排早、行动快,还采取了镇干部项目责任制等一系列硬措施。春节一过,全镇便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隐水洞开发的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的绿化热潮是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一浪。》
这个场景后来被我本人写成现场短新闻《镇干部“抢”树苗》刊登在了2013年3月6日的咸宁日报头版。
那时正是我从万家林业站调到大畈林业站任站长的第四年,直到2013年离任再次调回县林业局上班,那是我在20年站长任职期间,刻骨铭心的事件之一,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深得人心(当初由开始两年补粮补钱到后来将补粮也折算成补钱,每亩共补230元,生态林连补8年,经济林连补5年,再到后来再分别续补8年或5年,每亩补125元),在当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热潮。记得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2002年,大畈镇各村群众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退耕还林热情空前高涨……
2002年3月13日——
《连日来,通山县大畈镇广大干群掀起了退耕还林的热潮。截至目前,已完成退耕还林2300亩。
该镇因势利导开展退耕还林,制定了“谁造、谁管、谁受益”的30年不变政策,极大的调动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出现了群众“抢”苗造林的局面。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竹苗资源丰富的隐水、西泉等村完成楠竹造园400余亩,土地肥沃竹苗缺乏的板桥、官塘等村完成桔、橙、梨、李等果树造园1100亩,适宜发展用材林的下杨、留驾等村则已完成杉树、意杨造林800亩。》
这是笔者就亲历所见所写的一篇刊登在《咸宁日报》2002年3月13日头版题为《大畈镇掀起退耕还林热潮》的报道。
记得当年,大畈镇各村退耕还林热情之高让林业站也跟着忙得不亦乐乎,规划、调苗、指导、检查、验收……,除了林业站在白泥村办的意杨育苗基地所产苗木外,每年要从大冶、鄂州、本县其它乡镇等外地调进楠竹、杉、松等苗木几十万株,仅调苗就要花费不少人力,而那时因为林业站资金困难,工资都难保障,人员有限,所以巴不得一人当两人用。
一转眼,从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到现在己17年了,通山县退耕还林户不仅得到了国家退耕还林补贴超过两亿元,关键是各地退耕还林所造生态林如今已成林成材,所造经济林已挂果收益,看到此倍感欣慰。
据了解:通山县自2002年开始到201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25.4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8.1万亩,荒山造林16.53万亩,封山育林0.7 7万亩。涉及全县12个乡镇,1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15个林(茶、果)场,185个行政村,31393户农户,涉及人口15.17万人。到目前,坡耕地退耕还林81000亩,保存率100%,其中生态林70703亩,经济林10297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力推动了通山县国土绿化进程,促进了全县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退耕还林项目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惠民工程,必将载入历史史册。
4月19日在南林桥镇南林村拍摄的2002年退耕还林所栽植的南竹林
上一篇: 青春生日
下一篇: 清明,是一盏又清又明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