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首个甲申之秋,我参加了湖南夹山“闯王陵”的考察活动,想起闯王归宿问题的遭际,不免心生感慨。
夹山“闯王陵”因为处在县城不远的山脚下,交通便利,当地政府和客商投资巨大。它仿明十三陵建成,气派、幽雅,然而陵园与寺庙建在一起,这在我来说还真是头一遭碰到的奇事。当地人硬说奉天玉和尚栖身的寺庙,是个较古的寺庙,而“闯王陵”则属于新建。夹山讲解员告诉人们的尽是传说,硬说通山是假的,夹山是真的。也怪不了她们,她们也许是违心的,只不过依样画胡芦,照着墙上的文字道白而已。夹山拿不出一点史料和物证,只有空谈——传说,只有牵强附会的奉天玉和尚“一穴三墓”和假造的毛泽东手书及明楼之类的建筑。而九宫山的陈列馆,没有半个字贬损、指责别的地方造假,只说闯王如何兵败,如何遇难,有哪些物证。比如马蹬、明清史、程氏家谱、各类县志等。我在听了夹山讲解员的话后,心里竟然升起一股自豪感,历史文物是靠口水吹不出来的,只有雄厚的史实底蕴,才能腰杆硬、“中气足”。李自成殉难于通山小月山牛迹岭史料详尽,是已被史学家和大众接受的结论,自不必多说。
崇祯16年,李自成率百万之众,横扫中原,势如破竹,一路奔向了北京,然而,在清兵入关后,便兵败如山倒,在山海关、潼关大败,由西安撤向东南方,经商州、内乡、钟祥、安陆、武昌、富池口至九宫山区,屡战屡败。成王败寇的命运在他身上是那样突出地体现出来。仅仅39岁,一代枭雄就星陨日落。“青山有幸埋忠骨”,通山这块绿色的土地有幸接纳了闯王的英灵,守护着闯王英灵,光耀着闯王的英灵。
闯王遇难后,当地百姓用石棺将他安葬在“激战坡”下,封土较薄,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浸洗,石棺露出了一角。传说,一夜,闯王托梦给当地一朱姓农民说:“我房子漏水,请你整修一下”。朱某醒后,将梦说给老婆听,感觉蹊跷。之后两人又进入了梦乡,朱某妻子又梦见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对她说:“我房子漏水,请帮忙整修一下,我会送你五只小花狗”。莫不是神灵在喻示?夫妇二人分析来分析去,猜测也许是李自成墓的石棺露出来了。第二天天一亮,朱某拿着工具去李自成墓一看,果见其墓后露出了石棺,便进行了填土修整。次年,这对结婚5、6年未生孩子的夫妇即生了一个儿子,以后又生了4个。从此,这个家族代代相传,坚持为李自成扫墓,一直到国家投资建陵墓为止。
闯王幸哉!距通山县城65公里的闯王陵早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的修建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由青色巨石雕建成的“闯王陵”门楼,气派雄伟,高9.5米,寓意“九王之尊”。由门楼至陵墓而依山砌就的39级台阶,记录着闯王39年人生历程。你每登一级台阶,都会油然而生千百种感慨与无限庄严肃穆之情。流连于通幅浮雕之前,感慨农民起义激烈场面,叹天下风起云涌,天下之势跌宕起伏。自成墓座落于李自成殉难的“激战坡”下,墓呈椭圆形,直径6米,围以花岗石圈,封土高2米余,墓碑以大理石镌刻着郭沫若所书:“李自成之墓”。石碑高3.9米,墓旁早已有参天大树林立,以慰自成在天之灵。
在闯王陵建设期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全国政协副主席赵辛初、陈丕显,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毛泽东女儿李讷等知名政要前来拜谒过闯王英灵。文学巨匠茅盾,题写了“李自成陈列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著名作家姚雪垠在写作《李自成》时,深入通山生活一个多月,留下一幅名联,至今悬于大门两侧:“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勇殉社稷;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FS:PAGE]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如今,经湖南大学设计院制订的李自成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湖北省文物局的专家论证通过。有关单位正在筹备投资建设李自成塑像,古今名人题词碑廊,“殉难处”、“下马亭”、“落印荡”、“激战坡”等景点。